《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时间:2025-09-04 17:17:14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1

【教学分析】

1、.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3、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乘加,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中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春天,勤劳的小熊种下了一些玉米,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课件动画出示4珠玉米,每珠有4个。小熊掰下一个玉米回家)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完整地表述,渗透应用题)

2、有什么办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呢?

(设计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磁铁,分别是4、4、4、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磁铁的出现使数学由具体玉米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2)算式怎么列?(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仔细:(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4+4+4+3=15 ②4x3+3=15

③4x4-1=15 ④3x5=15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肯定。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如方法④,学生可能会把其中的3个“玉米”分别加入那4个玉米中,形成3个5。)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磁铁分析意义:3×4+3就是求比3个4多3的数,4×4-1就是求比4个4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

(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乘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4+4+4+3,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4×3+3。乘加算式的发现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需要——追求简单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1)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观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小熊想把剩下的玉米分给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够吗?(出示图片:共5张桌子,其中4张,每张3只小动物,第5张4只动物)

(1)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3+4=16 ②3x4+4=16

③3x5+1=16 ④4x5-4=16

⑤4x4=16等

(这道题目看似与上一题很像,但又比上一题又稍复杂了一些。多出了方法③、④两种有趣的解法。方法③是把第5张桌子的4只动物看成3只,则有3个5,然后再加上一个1。方法④则把每张桌子都看成4只动物,这样就有5个4,再减去多看出的4只。在引导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磁铁。采用边质疑边摆磁铁的方法讲解。)

(2)重点讲解如何计算3x4+4。(可以用刚学的方法,先算3x4等于12,再加4等于16。也可以这样想:3x4 ……此处隐藏16807个字……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二)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三)观察比较,巧妙记忆

(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一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一开始,便用强答的形式,不求每个学生都对,但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让学生相互竞争,跃跃欲试。同时,复习口诀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动手尝试,自主发现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学生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在胶靴的乘法口诀时,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充分利用自己的学具,自主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同时,还应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可以不利用学具,直接推出口诀,也应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三)察比较,巧妙记忆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时,就不会在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异的生动的刺激下,才能一起他们的注意。而且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这时,可将设计的练习容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既让学生放松,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的练习主要分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三类。既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6的乘法口诀一个6相加6×1=6一六得六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今天我所要讲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讲6的乘法口诀,例题的编排与5的乘法口诀大至相同,接着以练习的形式巩固6的乘法口诀。联系中还安排了一些估算题和开放性的题目。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学习乘法口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与思考方面:在正理的乘法口诀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解决问题方面: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形成过程。并能利用口诀熟练计算乘法。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在编乘法口诀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能力、积累学习感情、享受成功喜悦。

3教材重、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掌握并应用6的乘法口诀。

难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探究并得出6的乘法口诀。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说学生

当然,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二)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三)观察比较,巧妙记忆(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一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一开始,便用强答的形式,不求每个学生都对,但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让学生相互竞争,跃跃欲试。同时,复习口诀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学生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在胶靴的乘法口诀时,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充分利用自己的学具,自主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同时,还应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可以不利用学具,直接推出口诀,也应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三)察比较,巧妙记忆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时,就不会在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一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异的生动的刺激下,才能一起他们的注意。而且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这时,可将设计的练习容于游戏

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既让学生放松,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的练习主要分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三类。既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

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6的乘法口诀

一个66*1=6一六得六

2个6相加6*2=12二六十二

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

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

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

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